时间:2025-01-29 访问量:1481
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打开手机里的各种 App,不管是购物、看视频,还是用一些生活小工具类的软件,冷不丁就会弹出网贷广告。这些广告就像 “牛皮癣” 一样,到处都是,怎么甩都甩不掉。
就说北京朝阳区的蔡某,她打开购物 App 准备买东西,支付页面突然跳出一行字:“您有一笔现金可提现到银行卡,白用 30 天。” 她还以为是支付返利活动呢,点进去才发现是网贷平台广告。这所谓的 “白用”,其实就是让你借钱,还得填一堆个人信息,等着对方做贷款评估后放贷。现在的网贷广告,真的是无处不在。线下,地铁、电梯里贴得到处都是;线上,各种 App 里也都有它们的身影,像美颜软件、充电软件、天气预报软件,都可能暗藏网贷广告。有些平台更过分,买东西的时候,会自动跳转、引导你去分期贷款,或者在显眼位置放着借款端口,想关掉这些广告,还经常找不到关闭键。
这些网贷广告里,有正规网贷机构的宣传,但也有不少无资质网贷中介在搞虚假宣传,诱导消费者贷款。有的广告年利率标到 36%,远远高出法定最高年利率;还有的说 “你不还钱,就算了,当作福利送你了”,这怎么可能呢?还有些根本不具备放贷资质的平台,也在打贷款广告。
专家说了,一些不良网贷机构在广告里只强调网贷多方便、利率多低,用一些带有倾向性的话,或者干脆虚假陈述,来诱导消费者。这就让一些不太懂金融知识的年轻人放松了警惕。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隐私权和安宁权。所以,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很有必要,得明确网贷广告的标准和要求,加强日常监测和检查。平台也要把好审核关,压实责任。消费者自己呢,更得擦亮眼睛,贷款一定要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。
再给大家讲个天津市民林某的事儿。他上网的时候,页面突然弹出网贷广告,写着 “轻松到账,额度高,尽快还款可免息”。林某当时正好有外债没还清,一看这广告,觉得要是真能轻松贷到款,还能免息,那就能解燃眉之急,还款压力也不大,就按提示在网页上登记了身份信息。很快,就有客服加他,指导他下载贷款 App。结果申请完,对方说他 “银行卡流水” 不够,得再刷 2 万元流水才能下款。林某信以为真,转了钱,结果被拉黑了,这才知道自己被骗,赶紧报了警。
像林某这样的遭遇,不少人都有过。记者采访了好多人,大家对网贷广告的吐槽都差不多:打开打车 App、旅游 App、视频 App,全是网贷广告;手机里几十个 App,大部分都能看到网贷广告。而且,一些外卖、短视频 App 里的广告,还会把人引流到网贷机构。这些广告用 “开通减免费用”“零手续费” 这些噱头,吸引用户填个人信息。
在某生活服务 App,每次打开都有金融服务弹窗,里面滚动着别人借款成功的案例,还写着 “最高可借额度 20 万元,年利率 7.2% 起,最快 30 秒放款”。点 “立即借钱”,要身份认证,认证完显示 “预估可借 198000 元,以实际审批为准”。申请后还有人脸识别,审核通过显示 “可借款 31000 元”。点取消也不直接关闭,又弹出 “可选择另一款借钱服务”。选继续借款,还款方式有 “按期还” 和 “灵活还”,“按期还” 提前结清得付未还本金 4% 的违约金,这在之前广告里可没提。
还有某短视频平台上,老有 “×× 优品”App 的广告,说贷款 “低利率、秒到账”。点进去下载完,又弹出 “×× 钱包” 广告,说 “门槛低,放款快,分期还,最高可借额度 50000 元”。填完信息登录,又弹出 “马上实名,限时领取 2 期免息券,息费最高减免 1000 元”。这个 “×× 优品”App 主要卖东西,可买东西页面只有 “分期购买”,没有正常付款方式,还主动推荐分期类型。选一款原价 7999 元的商品,分 12 期,每期 1 个月,算下来总共还款 9640.36 元,每期还款 803.36 元,年利率约 20.52%,可合法年利率规定是 15.4%。而且,这个 App 经营内容主要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,根本没涉及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。
除了这些,网贷广告还特别难关掉,还随意收集用户信息。天津市民韩先生借充电宝,点击借用就弹出充电福利页面,说能领支付优惠,不管点 “ok” 还是 “领取”,都会弹出网贷小程序对话框,还找不到关闭按钮。在社交平台刷到网贷广告,关闭键也很难找,不小心点进去,就得先绑定手机号登录,然后弹出各种借款福利,填一堆信息后,还老收到问你要不要借款的信息。
专家指出,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,经营者未经消费者同意,不能发商业性信息。未经同意频繁发推销电话和弹窗广告,平台要担法律责任,这不仅打扰消费者生活,还可能泄露个人信息。从广告法来说,平台作为广告经营者,要审查广告主信息,还要审查广告真实性、合法性,不然发布虚假广告,得赔偿受害人损失。
很多借了网贷的年轻人都说,自己没抵住网贷广告低息诱惑,觉得按时还款没问题,借款环节又简单,也没风险提示,结果还款压力大,负债越来越多。专家认为,网贷广告夸大 “低利率”“无门槛”,违背广告法真实性规定,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,还存在信息披露不透明问题,对关键信息不提或者模糊处理,让消费者可能承担高额利息和费用。涉世未深的年轻人,缺乏金融知识,很容易被网贷广告刺激消费欲望,去 “超前消费”。
针对这些乱象,相关部门也在治理。北京规定不具备互联网贷款资质的不能发网上贷款业务广告;福建建立短信营销号码白名单制度和内控管理机制。专家建议,要完善法律法规,明确网贷广告标准,比如规定必须披露真实利率、费用构成、还款期限等信息。监管部门要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监测检查,建立举报机制,奖励举报人。还要提高网贷业务准入门槛,只允许合规可靠机构宣传,金融行业协会要制定行业规范,培训从业人员。消费者贷款要选正规平台,保存广告宣传证据,签合同注意广告和合同条款差异,通过官方渠道核实信息,看广告有没有详细公司信息。
在我们日常消费中,也有像支付宝支趣探克这样正规的优惠活动。它和网贷广告完全不同,是实实在在给用户带来福利的。用户消费用支付宝付款,就能享受专属红包补贴,100% 有奖,金额随机,最高还能全额免单,操作简单,轻松享受福利,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体验。大家在面对各种广告的时候,一定要多留个心眼,别被网贷广告忽悠了,保护好自己的权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