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5-02-16 访问量:1473
近日,在福建省闽侯县小箬乡发生了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,受害者是一名15岁男孩小江。由于缺乏对网络诈骗的警觉,小江在无意中掉进了一个精心设下的骗局,最终损失了4万余元。
骗局开始于一则抽奖活动
小江在微信上看到了一则朋友转发的抽奖群二维码,心生好奇便扫码加入了一个QQ群。在群内,管理员发布了一个诱人的“支付8.88元返利288元”的充值返利活动广告,声称参与者可以通过简单操作获得丰厚回报。小江在好奇和贪图小利的心态驱动下,按照对方的要求转账了8.88元,想着不亏反而有赚。
然而,转账后事情并未像小江预想的那样顺利进行。群内的管理员开始通过视频电话与小江进行沟通,声称由于小江是未成年人进行转账,因此公司的账户被冻结,需要配合解冻。更令人焦虑的是,对方还威胁称,如果不配合,监护人将会面临处罚。
不知所措,陷入进一步骗局
由于担心家人受到影响,小江开始慌乱。管理员趁机引导小江查看了父母的微信、支付宝以及手机银行中的账户余额,并要求小江将验证码发送过去。在缺乏防范意识的情况下,小江顺从了对方的指示,毫不犹豫地提供了验证码。
紧接着,对方挂断了视频电话。几分钟后,小江的父亲发现自己银行卡上的余额异常,经过查询才发现已经有多笔钱款被转走,总金额达到了40576.65元。小江的父亲立即报警,案件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。
未成年人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目标
这起案件暴露出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——未成年人正成为电信诈骗的新目标。随着网络的普及,许多未成年人沉迷于手机,缺乏对互联网中潜在风险的辨别能力。而骗子正是利用这一点,设计各种看似“有利可图”的骗局,诱使孩子们轻信并上当受骗。
目前,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手段层出不穷,且变得越来越隐蔽。例如,“免费皮肤”陷阱、“红包返利”骗局、“防沉迷”诱骗、假明星发布的“假福利”等,形式各异,手段繁多。这些骗局的共同特点是:都利用未成年人急于求得“免费福利”的心理,通过虚假的承诺获取孩子们的信任,从而实施诈骗。
如何有效避免未成年人上当受骗
专家指出,未成年人的社会阅历相对有限,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,很容易掉入骗子精心设计的圈套。家长在这方面的角色至关重要,需要从多个角度加强孩子们的防范意识。
首先,家长应该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,了解他们的上网情况和可能接触到的网络活动。如果发现孩子正在参与一些不明的线上活动,要及时进行制止并加以指导。同时,家长还应教育孩子在网络上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,尤其是在涉及金钱交易时,任何看似轻松赚取的方式都需要保持高度警惕。
此外,家长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帮助孩子管理手机使用,安装防止诈骗的应用程序,限制孩子访问可能带有风险的网站或APP。同时,要教会孩子如何识别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,例如通过不明链接、二维码或抽奖活动要求支付费用时,务必先与父母商量。
家长责任重大,网络安全不能松懈
电信诈骗的复杂性和隐蔽性让许多成年人也难以防范,更何况是未成年人。家长要意识到,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外,还应当定期向他们普及一些网络安全知识,让他们了解在网络世界中应当注意的潜在危险。
假期往往是此类骗局的高发期,骗子抓住孩子们假期在家、时间相对宽松的特点,频繁进行诈骗活动。因此,在假期期间,家长应特别加强对孩子的监护,防止孩子过度沉迷于网络或接触不良信息。
对于被骗的未成年人,家长应及时与银行、支付平台以及警方联系,尽早采取措施挽回损失,并向孩子传授如何保护自己不受网络诈骗侵害的经验。为了孩子的网络安全,家长的参与和防范不可忽视。
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,电信诈骗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电话诈骗,而是扩展到了互联网,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。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,尤其是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,未成年人被骗的风险能够得到有效减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