购物平台“先用后付”支付模式引发争议

时间:2025-02-11   访问量:1481

一位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,称自己“被”开通了某电商平台的“先用后付”功能,爷爷一觉醒来竟然不知情下单了54件商品。此事件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,迅速占据热搜榜单。消费者纷纷反映,在支付页面中很容易不知情地开启了“先用后付”,且关闭这一功能的过程复杂。支持者认为这种支付方式简便创新,但批评者担心其可能带来过度消费和财务管理风险,尤其对部分群体如老年人和未成年人造成潜在威胁。

“先用后付”功能悄然开启,取消困难重重

“先用后付”模式是一项电商平台推出的新型支付服务,允许消费者在购物时先享受商品,然后在确认收货后进行付款。去年“双11”促销期间,这一支付方式迅速普及,不少电商平台都纷纷推出该功能。很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,发现账户已被默认为开启了此服务,且取消过程异常繁琐。

一位江西的刘女士表示,自己当初选择使用这一功能是因为平台推荐,她认为非常方便,因此一直没有取消。但也有不少消费者反映,自己并非主动选择,而是因为在支付页面默认勾选或者误操作,导致功能被开启。这一模式的流行,带来了更多的隐患,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常因操作不熟悉而被误导,甚至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大量商品。

1 (15).jpg

例如,上海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孙伯表示,他只是在浏览商品时登录了平台,结果收到了未下单的商品,才得知自己的账户已被自动开通“先用后付”功能。尽管他试图退货,但商家要求他自负运费,经过多次协商后,平台才决定承担相关费用。在这个过程中,老人不仅面临了繁琐的退货流程,还被迫承担了本不该支付的费用。

消费者对“先用后付”的不满不断积累,特别是在取消这一功能时的复杂性引发了大量投诉。根据调查,想要关闭该功能通常需要进入多个页面操作,通常需要完成四到七步才能成功取消。对于那些有未完成订单的用户来说,系统往往会提示“存在履约中的订单暂无法关闭”,导致取消的难度进一步增加。

隐性风险与消费者权益问题

除了取消功能的难度,许多消费者还在支付过程中遇到了诸如“满减”优惠券失效等问题。一些人在使用“先用后付”时未能顺利享受原本应有的折扣,或发现下单后的价格发生变化。此外,还有消费者担心,如果没有按时还款,是否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。

虽然“先用后付”模式与信用卡的信用授信有某些相似之处,但它并不等同于借贷关系。业内专家指出,这种支付方式实质上是一个买卖合同,而信用卡则属于借贷合同。在这种模式下,消费者仍然需要意识到潜在的信用风险。有些人可能因为未注意到还款通知,最终承担了逾期费用。北京市民侯先生就曾因误触该功能,错过了还款时间,导致产生了额外的违约金。

“先用后付”的模式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愿意使用。工信部的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,这种支付方式本意上是为促进消费而设计,但平台应该更透明地告知消费者有关风险。尤其是当消费者未主动选择该功能时,平台应当提供明确的退出路径,让用户可以随时取消,而不是通过默认设置来引导消费者开启。

1 (13).jpg

平台与消费者的权利纠纷

面对消费者的不满,相关机构也开始关注这一问题。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,现有的法律框架未能及时跟上新兴消费模式的发展,导致在“先用后付”这种新型支付方式中,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没有得到充分保障。

针对这一现象,不少地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已经作出了回应,强调电商平台应当尊重消费者的选择权,并改进现有的功能设置。特别是在“先用后付”服务的开启和关闭操作上,平台应当提供更为简便的操作流程。与此同时,平台应当通过更加醒目的方式,告知消费者开启这一功能的风险,确保他们在做出决定时是完全知情的。

专家建议,对于额度较低的“先用后付”服务,监管部门应重点关注消费者的知情权,而对于额度较高的服务,应纳入信用监管,以避免潜在的财务风险。

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与消费者保护机制,才能在保证支付方式创新的同时,保障消费者的权益,避免平台利用技术手段侵害用户的自主选择权。


上一篇:通联支付助力民生,创新“支付+”模式赢得行业认可  下一篇:京东推出竞价购物模式“京东指数”,实时显示最低报价

相关文章